吴海勇,在江西有色地质勘查三队的龙头产业——测绘业当中无疑是响当当的人物。
1997年,吴海勇大学毕业之后正式踏入测绘行业,自此开启了他的测绘生涯。22年来,他从测量外业开始,认真工作,勤勤恳恳,一步一个台阶,逐渐从作业员成长为三队测绘院院长。
1998年初,三队测绘院初次承接数字化地籍测绘项目,开始在工作中使用计算机。吴海勇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,查阅资料,反复钻研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,他终于掌握了数字化测绘的流程和方法,解了燃眉之急。自此,他成了作业员心目中的技术依靠,大家都希望和他分到一个作业组。在他的帮助下,其他同事也慢慢地掌握了计算机绘图方法,顺利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工作任务。
随着测绘行业的日新月异,不苟言语、不爱张扬的他又默默地钻研起新技术来。
2005年,衢州市地籍测量项目要建设数据库,由于测图软件和建库软件不完全兼容,地籍测绘成果不能直接入库。在专家的指导下,吴海勇把同一要素在两个软件中的编码做成对照表,试着用代码对编码进行逐一转换,通过反复试验,成功实现了测图软件和建库软件之间的编码自动转换。因代码的通用性比较强,他又及时推广到其他同类型的项目,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,缩短了项目工期,创造了可观的效益。
不论在什么工作岗位,吴海勇都乐于传道,甘为人梯,从专业理论、实际操作到解决问题的经验与体会,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职工,让技术“苗子”快速成长。
2013年,是注册测绘师考试难度最高、通过率最低的一年,江西省也只有寥寥数人通过考试,吴海勇就是其中之一。而在他的带动下,测绘院涌现出了一批技术能手,多名技术人员通过了注册测绘师考试,获评测绘高级工程师,测绘院整体技术水平得到较大提升,为三队测绘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。
2011年担任测绘院副院长后,面对每年需完成的数十个生产项目,吴海勇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严谨的工作作风,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。在项目实施前,他详细阅读技术规范,制订科学的实施方案;在项目实施中,他认真指导技术人员工作,及时组织研究技术难题,抓细节、重实践,并给出解决方法,同时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,引导广大职工爱岗敬业,确保每个项目如期保质保量地完成;项目结束后,他又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,为后来的新项目开展提供借鉴。
2012年,测绘院承揽了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项目,由于从未做过类似的大型项目,没有可借鉴的经验,编写设计难度很大。但吴海勇没有退缩,而是迎难而上,硬是啃下了这块“硬骨头”。
有付出就有收获。测绘院承揽的5个“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项目”先后荣获2014年~2017年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优秀测绘工程铜奖、江西省优秀测绘工程奖;渝水区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项目成果,全省首个通过验收,同时被原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确定为样板工程,经验在全省推广。
2014年,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项目启动,时间紧,任务重。三队领导对负责人的选用非常慎重,经过讨论,一致认为吴海勇能胜任此项任务。吴海勇接到任务后,带领团队严格按照规定组织作业,并创新作业管理模式。一方面,采取集中作业的方式,检查员与作业人员一起作业,随时提供技术咨询,这样既有利于大家统一技术标准,又能及时掌握与解决问题;另一方面,推行“一个人全流程作业”,即从内业解译到外业调绘,再到数据整理,都是由同一个作业员完成,既提高了效率,又落实了质量责任。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,测绘院承揽的3个县区的地理国情普查任务圆满完成,并得到了江西省普查办认可。项目部先后获得了国家“普查标准时点核准百日大会战”主题竞赛活动“先进班组”和江西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劳动竞赛“先进班组”称号。
“我将以荣誉为起点,瞄准测绘技术发展方向,继续带领全院干部职工,以技术创新为内核、以项目为抓手、以科学管理为保障,努力提升全院职工综合能力,为三队测绘产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,奋力书写更精彩的人生。”在谈到测绘院未来将如何发展时,吴海勇如是说。□